Charlie Chaplin差利卓别灵逝世30周年 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 整理:黎家响
30年前的圣诞节,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差利卓别灵与世长辞。今天是差利卓别灵逝世30周年纪念日,差利卓别灵曾带给观众无数的欢笑,他的喜剧形象永令人深深怀念……
差利卓别灵的一生:
1889年,卓别灵在伦敦出生。他在简陋的出租房间,贫民院及一所孤儿院中度过了辛酸的童年。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他后来创造流浪汉形象的灵感。
17岁时,卓别灵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灵遇上了有生以来最重要,也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灵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
在卡尔诺剧团,卓别灵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国。1912年,卓别灵梦想成真,他在美国的演出非常轰动,以至于引起美国电影制片商的兴趣。在最孤独寂寞的时期,他一生中的转折点慢慢到来。当时,启斯东公司的老板赛纳特一眼相中了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青年,卓别灵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演员生活。
基于血液中流着真正艺术家的天性,卓别灵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对生活基础的特殊意义。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卓别灵对现实的讽刺影片中占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郁代替了嘲弄。通过这部影片,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露宿街头,处处受辱,当他从职业介绍所碰了壁狼狈地走出来时,茫然地看见门口的几只狗正在争夺一块骨头。这辛酸的一笔正是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童年卓别灵的真实写照。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拍摄的《城市之光》描写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却误以为他是百万富翁。为了给卖花女挣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卖花女眼睛治好后张眼才知道恩人原来是个乞丐般的穷人。
影片批评贪得无厌资本家
提出的问题更尖锐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时代》。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由于夏尔洛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机械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因而神经失常,被送进医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却失业了。这部影片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描写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忠心耿耿地干活20年,受尽剥削,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踢出银行,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尔杜因杀人而被捕,判处死刑。他说:“杀了一个人就说这人是罪犯,杀了几百万人却说他是英雄。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权势就能获得成功……”为此,美国政府掀起对卓别灵的迫害。《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别灵在巴黎报章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为参加欧洲各国举行的《舞台春秋》首映典礼,卓别灵准备到欧洲旅行半年。他带着家眷,当轮船横渡大西洋时,收音机广播了美国政府司法部的声明,声明说政府将拒绝卓别灵再入境。船在法国停泊时,卓别灵向一百多名记者发表了谈话,他说:“我信仰自由,这是我的全部政治见解……我为人人,这是我的天性。”又说:“我并不想制造革命,只是还想要拍些电影。”
1953年初,奥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卖掉了卓别灵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从这以后卓别灵下定决心不再返回美国。从此,他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从定居瑞士起,卓别灵就着手撰写回忆录。50年代末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战的来临,使卓别灵在美国的命运再度被改变。1963年,他在纽约组织了自己的电影节。1972年,他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72年造访美国期间,83岁高龄的卓别灵说自己早已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
1977年12月25日,88岁高龄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与世长辞了。
舞台生涯
1894年,卓别灵5岁时在伦敦的大剧院代替他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他小时候曾生过一场大病,数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亲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为他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哑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1903年他获得了一个新角色,不久他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扮演《舒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这个角色。此后他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在弗莱德卡尔诺(Fred Karno)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与奥斯卡金像奖
卓别灵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首次被颁发时还没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项奖励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模糊。卓别灵本来因他的电影《大马戏团》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喜剧导演,但后来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决定因他在《大马戏团》片中在表演、协作、导演和制片各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奖。
44年后,卓别灵于1972年末凭他对“本世纪的电影艺术所作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获得了第二次荣誉奖。卓别灵重返美国,除了获奖外他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最持久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会场内观众起立鼓掌长达5分钟。
政治争议
卓别灵的政治观点始终倾向左派。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政治见解相当缓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国,许多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是非常极端、非常危险的。在大萧条前,卓别灵的无声电影的政治性不强,他的流浪汉角色只不过是贫困,有时与法律发生冲突。卓别灵1930年代的电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的《大独裁者》最后的一段演讲批评了爱国民族主义受到了强烈的反对。1947年的《凡杜尔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评资本主义,在许多美国城市里发生了抗议这部影片的事件。1957年卓别灵在欧洲拍摄了《纽约之王》,使用幽默的手段来讽刺5年前导致他被迫离开美国的政治迫害和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这部影片后,卓别灵丧失了拍公开的政治性电影的兴趣,他说喜剧演员和小丑应该不具政治性,应该“站在政治之上”。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非美行为”,并怀疑倾向共产党。
自传式影片
《舞台春秋》剧情讲述卡维罗曾是伟大的喜剧演员,但沦落为酒鬼。一天,他发现隔邻的女孩安布罗斯企图自杀。安布罗斯是个芭蕾舞演员,因患了风湿不能再跳舞了,故萌生了轻生念头。卡维罗尽心地照顾她,用自己的喜剧天赋打消安布罗斯自杀的念头……本片的主题曲为卓别灵制作,旋律优美动人,扣人心弦(此曲并被改编华语歌曲《心曲》,有李香兰演唱)。此片为卓别灵执导的自身写照,是一部情感交集,有血有泪的佳作。
他的特征:
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灵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二十余年。
美国生涯
卓别灵是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卡尔诺哑剧剧团进入美国的。当时卡尔诺哑剧剧团的成员还包括斯坦劳雷尔,卓别灵和劳雷尔在旅店里分享一房。后来劳雷尔回到英国,而卓别灵则留在美国。当时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灵的表演后便雇用卓别灵。卓别灵在那里与喜剧演员玛布尔诺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灵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事实上他可以说是第一名世界级明星。卓别灵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这样他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电影。
第一部有声电影
卓别灵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是专门针对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所制作,并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参战的前一年发表。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部影片的诉求相当大胆。它生动地写明纳粹主义的丑恶,并塑造一个生动的犹太角色,描写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别灵在这部电影中同时扮演了一名类似(包括面目形状上的类似)希特勒的纳粹独裁者和一个受纳粹主义残酷迫害的犹太理发师。
抗拒有声电影:
卓别灵一直抗拒有声电影,他认为有声电影破坏了电影艺术,当然,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有些观点不免带有局限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卓别灵不愧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
最后一部影片
1962年,卓别灵接受了英国牛津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1967年,在定居瑞士期间,他拍摄了生平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该片由马龙白兰度和苏菲亚罗兰主演,但上映后,却没获得意想中的成功。
最后一部无声片
《城市之光》是喜剧大师卓别灵拍摄的最后一部无声片,对艺术始终怀着虔诚之心的卓别灵不惜报废数万米胶片,几个主要场面甚至修改了数十次之多,其结果印证了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真理。影片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乃至大半个世纪之后依然是电影艺术殿堂中的奇葩。
一生想过
浪漫生活
卓别灵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升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涩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在这部自传中,反映的不仅是一部电影史,更有价值的是他对有关电影艺术的见解。
主要作品年表:
美国 1915《流浪汉》
美国 1917《安乐街》
美国 1918《夏尔洛从军记》
《狗的生活》
美国 1921《差利与小孩》
美国 1923《巴黎妇人》
美国 1925《淘金热》
美国 1928《大马戏团》
美国 1931《城市之光》
美国 1936《摩登时代》
美国 1940《大独裁者》
美国 1947《杀人狂时代》
《凡尔杜先生》
《杀人的喜剧》
美国 1952《舞台春秋》
美国 1963《三十欢乐世界》
英国 1967《香港女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