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和陈嘉庚基金18日起联办“陈嘉庚与李光前”展览
(2008-07-17)
● 林妙娜
新加坡先贤陈嘉庚以倾家荡产回中国兴教办学闻名,长期以来对祖籍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的女婿李光前虽也在慈善事业上跟他一样美名流芳百世,却心系新加坡,把新加坡当成祖国。岳婿两人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为新加坡先贤历史写下令人深思的篇章,也引发不少争议。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和陈嘉庚基金举办“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陈嘉庚与李光前”展览,把这对岳父和女婿并列,让人们了解他们建立商业王国、兴教办学的经历及在政治认同的差异。
陈嘉庚在1949年回去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主义当时并不为英国殖民地政府容忍。他的孙子孙子陈立人(59岁,室内设计师)告诉记者,这使他在新加坡的家人受到殖民地政府为难,例如办出国手续时会遇到困难。
当日本在1937年对中国发动战争时,陈嘉庚被新加坡华社推举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他发动东南亚华侨筹款捐资,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筹集捐款5500万元(国币,中国当时的货币)。不过,陈立人说:“祖父是维护中国的中国人,回中国不是为了任何政党。”
从陈嘉庚对中国的情怀,策划展出的图书馆管理局高级图书馆管理员黄美萍相信:陈嘉庚对中国的认同是全心全意的。
相比之下,他的女婿李光前更心系新加坡。李光前在1947年担任中华总商会会长时发动和平罢市,为新加坡华人争取平等公民权。
10岁就从中国南安到新加坡的李光前最终成为新加坡公民。他后来设立李氏基金,使慈善公益事业机制化,确保社会慈善事业绝非一人一时之举,长期以来为新加坡人民伸出援手。
从对比这两个生活在动荡大时代历史人物在政治认同的改变,黄美萍希望这个展览能引发年轻一代人对身份认同的思考。
她说:“全球化趋势增加了现代人出国的频率,他们也更容易移民。或许从前人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思考下一步怎么走。”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陈嘉庚与李光前”展览本月18日(星期五)起在维多利亚街国家图书馆10楼开放直到12月31日,时间是上午10时到晚上9时。
展览也展出陈嘉庚重要著作《南侨回忆录》手稿复制版,并首次展出陈嘉庚的亲笔书信。公众可上网
www.thelegacy.nl.sg查询这两名先贤的资料和展览详情。
陈立人是陈嘉庚长子陈济民的儿子,他是这次展览中陈家与图书馆局的主要接洽人。
他受访时说,他祖父在1949年把生意卖给他姑丈李光前(陈嘉庚长女陈爱礼的丈夫),把所有家当带回中国办学,一分钱也没留给子孙。但他说,他们从未埋怨祖父的决定,反而协助祖父筹钱完成在中国兴学的心愿。陈立人说,虽然祖父把每一分钱捐出去,但他们在各自领域都过得不错,都有成就。其中两个曾孙选择和经商完全不同的道路——陈铭在艺术界绽放光芒,目前在伦敦当芭蕾舞教员,也是记谱家(notator);陈铭的哥哥陈毅则选择学术研究,在大学任教。
陈嘉庚有17个子女,第五和第七个儿子国庆和袁济已90多岁,孙辈遍布世界各地,有的是退休历史考古学家,有的是教师、律师,有个曾孙则在美国大学任教。
回中国后,书信成了陈嘉庚和新加坡家人的主要联系,但他在信中不忘继续提倡教育。陈立人说:“每次祖父的信来了,就是我们一家相聚、开家庭会议的时候。都是因为钱!一家人得聚在一起为他筹集更多基金。”
他说:“祖父非常爱(中)国,家人从不为此而不满。每当祖父要钱时,一家人都忙着凑钱寄过去。事实上,这让生活丰衣足食、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子孙感到生活中的幸福,我们因此看透金钱的重要性,遵照祖父的家训,支持他办教育。”
陈嘉庚在陈立人出世前已回中国集美老家,因此祖孙两人无缘见面。
http://www.zaobao.com/sp/sp080717_5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