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9 19:07
大馬在關係競爭力的國際排名欠佳,但有一項排名相信可以名列前茅,那就是精神病。
根據2006年的調查,大馬有11.2%人口患有精神病,1999年是10.6%,有自殺念頭的人口達6.4%。100個當中有11人患上情緒病,這種數據應該是先進國的專利,大馬是發展中國家、生活安逸、沒有天災,為何會有越來越多人面對精神困擾?越來越多年輕人自殺?
衛生部說,青少年的精神病問題日愈嚴重,因此要展開為期6個月的“學校抗壓試驗性計劃”,職場也會推行類似計劃。
經濟術語也有所謂的“壓力測試”,譬如去年歐洲銀行進行壓力測試,結果只有7家未能過關。銀行壓力測試是假定資產價格暴跌、有大批人無法攤還貸款、銀行壞帳激增,根據銀行現有的財務能力,能否克服困境、不倒閉。
學校和職場的抗壓測試,當然不會不人道到把目標群關進黑暗的密室,進行肉體和心理上的折磨;人也不是機械,也不能只看表面、問幾個問題,就決定抗壓分數。我不是懷疑輔導員的專業能力,只是如果大環境不改善、人們的解壓、降壓的能力不加強,根本無法減少情緒病。
我根據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情況,嘗試分析為何去年有40萬227人因精神問題前往政府醫院接受治療,比2009年增加15.6%。
首先,是天性決定了命運。政府過去多年來給予必需品龐大的津貼,民眾無需太高的收入也可生存;大政府政策,也維繫數百萬人的飯碗和生計。可能就是這種安逸的生活,造就人們的樂觀天性、不懂得居安思危,結果近年來物價上漲、經濟壓力加大,很多人不知所措,被壓力壓垮了。
政府津貼的糧食便宜,特別是白糖,促使人們在吃的方面沒有節制,以致體重加劇,而患上各種慢性病;慢性病的後果是冗長的治療、漫長的痛苦。
學校沒有教導學生如何應對困境、怎樣解壓,反而是考試太多,家長寄望太高,而埋下憂悒的因子。學生長期不快樂,長大也不會快樂。16至19歲,及70至74歲發病率高完全可以理解。前一個年齡層,面對升學、踏出社會和愛情的難題,後一個年齡層,被孤獨、疾病和死亡陰影糾纏。
順境時能夠笑一點也不稀奇,逆境時也可以自嘲,這才了不起。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要懂得看開、放下;政治人物忙著爭權奪利,只有自救,承受壓力者才能爬出痛苦的深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