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聞報導,日前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史前巨鱷的化石,因有著像盾狀的頭蓋骨故名為盾鱷(shieldcroc),推斷身長至少9公尺,最長甚至能達到18公尺。盾鱷生存於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盾狀頭蓋骨有嚇阻敵人、求偶及控溫的功效,但並無法藉此戰勝同時期的生物──那麼,身長達18公尺的盾鱷,在當時的棲息環境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對手呢?

無棘腔鱷(Stomatosuchus inermis)
也是種身長達12公尺的大型鱷類,但研究指出牠的頜部不足以獵食大型脊椎動物。同時,由於缺乏大型牙齒,加上頭部相當笨重,行動緩慢,無棘腔鱷或許僅能藉由體型與鱗甲來防衛,並非快速的遊泳者,在陸地上也容易被掠食者攻擊。


鱷龍(Champsosaurus)是半水生的爬行動物,因有與恆河鱷相似的生態位,在河流與沼澤中獵食小型水生獵物,故外表也類似恆河鱷,頭骨有長而細的口鼻部,佈滿小而銳利的牙齒。牠們跟鱷魚的主要差別在於頭顱,眼眶在頭顱的前方,皮膚也沒有鱗甲。重點是,牠們的身長大約只有1.5公尺。


皺褶龍(Rugops)意為「有皺紋的面孔」,是種中等大小的肉食性恐龍,身長7到9公尺。頭部雖然具有裝甲與鱗片,但同時也有許多血管,所以有人認為皺摺龍的頭部並非用來打鬥撞擊,甚至可能是食腐動物。


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意為「擁有鯊魚牙齒的蜥蜴」,又稱望齒龍、噬齒龍、噬人鯊龍,是種比暴龍更巨大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在12到13公尺之間。


棘龍(Spinosaurus)意為「有棘的蜥蜴」,背上的長棘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公尺,因擁有延長的嘴部、圓椎狀牙齒、以及較高的鼻孔,與鱷魚十分相似,故據推測為半水生生物,可同時在陸地及水域中生存。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6到18公尺,另外,在南美洲發現的翼龍類化石上嵌入著一個棘龍類的牙齒,這顯示棘龍可能是種無特定目標、多種食物來源的掠食動物。

附帶一提,在電影《侏儸紀公園III》中,棘龍即是扮演最具威脅性的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