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HOW CAN WE OVERTAKE MAN UTD?
日期:13/05/08
翻译:
http://www.lfcfans.com/bbs/index.asp
我们如何超越曼联
香帅和贝帅
利物浦究竟在联赛中应该做到多好?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容易让人激动。
利物浦究竟在联赛中应该做到多好?这个问题可能有点让人犯迷糊,因为它涵盖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其一,我们可以看到球队的进步;其二,对手的状态如何大家也都有目共睹。那利物浦的教练有可能尽力而为并力争改变的又是什么呢?显然,只有前者。
在为我的下一本书——《一代王朝》做前期研究及之后的写作过程中,我回顾了过去五十年来利物浦俱乐部历任主帅的历史,试图从中找出他们各自获得成功的秘诀所在。
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我的重心并没有放在计算他们的冠军数量上(虽然这也有关系),而是努力找寻他们每个人成功或者个别失败案例各自所处的大环境。比如,某个教头是在什么情况下接手球队的?当时对手们的实力有多强?和对手的主帅相比他们的花费怎样?就实力和性价比而言,新签约的队员是否算得上引进成功?球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提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试图从尽可能多的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结论也尽可能得详细、准确。
但和很多其他问题一样复杂的是,这毕竟是在研究一个俱乐部是怎样一步一步铸就成为一支夺冠之师的,当然,也少不了要检讨一下1990年夺得利物浦史上第18座联赛冠军奖杯后,历经1992年英超成立,直至今日十数年无缘顶级联赛桂冠的这一“错误”。
尤其让人觉得陶醉的是从无数各异的材料中发现香克利当年是如何让安菲尔德走上正轨并缔造那支当代红军的。由于香帅和拉法在很多地方不尽相同,所以我并没有刻意比较二者。但参照香帅的轨迹,却也发现贝帅如今的某些尝试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香克利带队的起点比较低,从这点来说他上手更困难一些。但贝尼特斯所处的时代对他的要求更多,尤其在香帅战绩彪炳的安菲尔德,外界对利物浦的期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从这点来看,贝尼特斯肩上的担子更为沉重。
在带队之初,这两人都与先前过高的目标擦肩而过,但贝尼特斯和香克利一样,都用四年时间带出了一支比上任伊始更为强悍的球队,尤其是那条坚韧的中轴线。
和温格、弗格森,还有其他人一样,香、贝二帅都在转会上有所动作。在我看来,一个教练如果买来十个新人,事后证明能有五个物有所值便堪称慧眼识才了。所以,贝尼特斯和香克利都位居伯乐之列。
香克利的传奇始自两位23岁新人的加入——一锋一卫:伊恩·圣·约翰和罗恩·叶茨。觉得眼熟么?07-08赛季开始之初的托雷斯和马斯切拉诺恰恰也是23岁。
两位教头都有着积淀深厚的足球哲学,也都在战术和体能方面强调革新进取——尤其是后者,和各自之前的时代相比,他们更多地是通过有球训练来达到。
此外,也不要忽视了性格因素。当年,学徒要是不能心甘情愿地擦地板,香克利会立马叫他走人。结果,在送走更多颇具天赋的孩子后,一些资质较差却全心全意“听使唤”的小孩拿到了合同。香、贝二帅都选购技术型选手,但都不是技艺超群的天才,而是能为全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人。
我们是怎样落后的?
当然,利物浦要想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并完成对曼联的超越,还得回过头去,看看1992年以后,老特拉福德是怎样超越我们的。然而,一个让人悲哀的现实便是,利物浦和曼联地位的倒置与其说是后者的超越,还不如说成是前者自己的极速坠落。曼联的进步其实是一个又一个赛季的积累,而要说真正的进步,则是从弗格森入主后的第五年才开始的。
好比一场4×400米接力赛跑一样。如果你面对的是顶级运动员,那么除非出现意外或受伤,要想追上对方只有寄希望于一圈一圈、一棒一棒地缩小差距。更别说如果在这些顶级选手从发令枪响后便遥遥领先的情况下该怎么去追了。
再回到1986年到1990年的四年时间里,弗格森苦苦追赶达格利什,但差距一点都没见缩小,然而之后的希尔斯堡惨案结结实实地绊了达格利什一跤。当1991年他将教鞭交到索内斯手上的时候,利物浦仍然领先于曼联,但红军却已经丧失继续领跑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动力。
如果1989年4月的惨剧没有让达格利什迷失方向(当然,即便迷失了也情有可原),历史也许就将改写。直至那件事发生之前,肯尼作为教练一直都没得说。利物浦已经买了不少超级球星,如巴恩斯、比尔兹利、奥尔德里奇、麦克马洪和拉什;希尔斯堡之后,又买来了卡特、斯皮德和罗森塔尔。但当过去的队友成为自己的队员,当五年前还是朋友的人成了自己的部下,或许此时的达格利什便不忍心对他们指手画脚了;抑或,经历过在谢菲尔德的那场噩梦之后,这支球队俨然团结成了“一家人”,而对家人,他这个家长也便没了吆五喝六的脾气了吧。
索内斯重组那支渐渐衰老的利物浦并没有错,可惜他的方式不对路——将许多正值当打之年的球星出售并不是一招妙手,例如比尔兹利、霍顿,外加那个年轻的斯汤顿。而他用来弥补这些亏空的又是谁呢?几个糟糕透顶的次品。曾经无比壮丽的红色帝国啊——就这样轰然倒地。
如果执教后的索内斯有他球员时代的一半优秀,利物浦就足以保持对弗格森的优势——直到有一天曼联的董事会对苏格兰人失去信心。同样地,如果90年代初弗氏遭遇的是佩斯利时代的那支红军,我毫不怀疑他们将被揍得屁滚尿流。
1994年后的历任利物浦主帅都是在一个较弱的基础上接手球队的。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派斯利、费根和达格利什,他们走马上任时的底子都打得很好,有时甚至堪称霸王基业。回到上文打的那个比方——如果说在索内斯之前的那场接力跑中,利物浦交接棒平稳,领先对手达70米之多;那到后来当包袱把索内斯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利物浦便掉棒了——而现在,跑在前头的已然换成了曼联。
利物浦和曼联之间有一个很奇怪的“对称”——马特·巴斯比爵士麾下的曼联曾经在慕尼黑空难中失去八名队员,随后的多年里都郁郁不得志;而经由60年代香克利奠基的利物浦王朝也因为另一场足球史上的悲剧而被颠覆。设想,如果1964年的曼联还能保有诸如邓肯·爱德华兹这样的球员,那么利物浦“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问鼎那座最为重要的奖杯;又或者,香克利的那支利物浦也还是有可能成就一段伟大的史诗,但其谱写过程中之最关键而又往往最困难的第一项锦标来得却不会那么轻松。
对手们的夺冠之路
至于弗格森,当年他从阿伯丁去到曼彻斯特时已经是一个执教十年、经验丰富的教头了。和他一样,贝尼特斯也是在44岁时接手的安菲尔德。这两家英格兰最大的俱乐部都曾经历一段15年无缘联赛冠军的磨难,那种压力可不是常人能够想象和承受的。而在弗格森和贝尼特斯一前一后拿起各自教鞭之前的五年里,这两队都在第四名左右徘徊。所以,尽管时代不同,队员不同,教练不同,弗、贝二人所肩负的挑战在实质上却是一模一样的。
比较一下弗格森和贝尼特斯,可以看到,在进入新球会的头四年里,前者的开销比后者要大。而这四年中有三年时间,曼联都是在联赛排行榜的后半段挣扎,弄得灰头土脸。1988到1989年间,弗格森费尽心思花大价钱引进了不少人,比如布鲁斯、帕莱斯特和因斯。然而他们直到1993年才为弗氏带去了第一尊英超奖杯。如果忽略时代的不同,任何球队都需要在经过充分磨合后才能爆发——当年香克利的利物浦也不例外。
“第一座”奖杯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激发出一种信心,同时也是一个神话的开始。贝尼特斯率领球队在自己的第一个赛季夺得欧冠冠军至今,虽然球队没能再度捧杯,但红军的整体表现已经好了许多,并且又两度打入淘汰赛,两度向冠军发起挑战。其中有一部分得益于利物浦的“欧冠神话”让对手胆寒,另外便是红军心中那个一直支撑他们前进的信念。
如果弗格森不用耗费26年的宝贵光阴、不用背负那26吨重的负担就能创造出他今天所为人称道的传奇,而是能像今天的切尔西那样用无与伦比的财力买来当时马拉多纳、迈克尔·劳德鲁普和范·巴斯滕那样的顶尖球星(当然,这样的话布莱恩·罗布森可能要感到不安了),想当年那个刚换了新东家的俱乐部为什么反而跑去找像卡佩罗那样精明而节俭的教练呢
【注:指1986年由贝鲁斯科尼接手的ac米兰】?不得而知,纯粹臆想而已。但即便是臆想,我也深刻地怀疑。
即便弗格森在90年代初“也”能像彼时的利物浦那样超越当时那个富地流油的新对手
【注:指90年代初由亿万富翁杰克·沃克接手的布莱克本】,安菲尔德帝国难道就不会因为自身原因而告瓦解?同样是一个臆想,我也同样地怀疑。
比起现在的贝尼特斯,90年代初弗格森的冠军之路就显得清晰多了。当时的阿森纳在乔治·格拉汉姆调教下战绩不错,但兵工厂的格拉汉姆时代因为却因为他的回扣丑闻
【注:指1995年曝光的格拉汉姆涉嫌在球员转会中收受回扣事件,最后结果:上交赃款及利息+5w磅罚款+丢饭碗】而并没有持续多久。事实上早在1993年,枪手就滑落到了联赛中游位置,沦为平庸之辈。
幸运的是,阿森纳在1996年迎来了温格。尽管在格拉汉姆去职后短短两年他便率海布里众将囊括了双冠王,但再尝冠军滋味却是又上下求索了四年之久。而当温格从名古屋空降伦敦时,曼联的弗格森王朝在夺冠之路上闭关修炼的日子也宣告结束——那年,他们终于第一次摸到了巴克莱杯。之后便是第二个,第三个……
1992年,利兹联力压曼联夺得联赛冠军。可那之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新科状元居然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亲手将队中的头号球星埃里克·坎通纳交给了奔宁山宿敌。虽然出人意料,但弗格森也算是光明正大地挖了一次墙角。然而时至今日,想来这还是一桩堪称疯狂到极点的买卖——你能想像现在曼联为了区区1000万磅就把C罗甩给利物浦么?
不算弗格森,就是温格的首冠之路也相对顺畅一些。当时他都有些什么样的对手呢?维亚利,古力特,奥利莱,而主政利物浦的则是罗伊·埃文斯——对俱乐部来说,他是个兢兢业业的仆人;但要说主教练,罗伊还是嫩了点。更适合他的位置也许应该是助教才对。事实上从维亚利数到埃文斯,这些人都是些不折不扣的菜鸟,他们中没有一个最后能在主教练的岗位上干出点儿成就来。同时,90年代中期两支用重金打造、火力强大的球队——纽卡斯尔和布莱克本相继换帅,随后便从内部土崩瓦解。
所以说,阿森纳的夺冠要“相对”容易,当年他们仅凭78分便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但到了2003年,随着阿布接掌斯坦福桥,切尔西异军突起。从05年开始,温格治下原本非一即二的枪手们便再没挤进前两名过。
2004年,穆里尼奥来到了切尔西。在那之前的一个赛季里,阿布已经砸下了1亿1000万磅,但葡萄牙人甫一上台便立即刷新了这一纪录,同时,以往循序渐进的建队过程也被他彻底颠覆。既然数量、质量都有保障,既然视买巨星如割草芥,既然能“跑步进入冠军时代”,何乐而不为呢?可即便如此,看看那支身价陡增、实力猛涨的切尔西,卢布军团在改组后的第一年也不过才以区区79分占得榜眼,欧冠半决赛里也铩羽而归。
几年中,穆里尼奥总共花去2亿3900万磅,净支出达1亿6200万磅。贝尼特斯呢?在比前者还多出一年的情况下,他的净支出也才不过8000万磅而已。有些德高望重的前辈,比如罗尼·惠兰
【注:爱尔兰中场,利物浦80年代霸主时期的中场大将】竟然会说出“穆里尼奥花的钱和拉法一样”这样的话来,这种论调是有欠调查的,在让人感到无比失望的同时也有误导之嫌。
对目前在切尔西干得不错的格兰特来说,无论是战术上还是人员结构上,他没有也不必去改变什么。以色列人在4×400米中接过那根棒子时,其形势好得简直没话说了。
(接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