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馬來人覺醒了
整整一代人在學校裏念着馬哈迪偉大的生平和神話(這裏的80後,誰沒有在課本念過馬哈迪的偉績?)
我還記得我去 langkawi 遊玩時,哪裏有一座博物館,是爲了馬哈迪而建的
你無法想像學生時期的我看到那些東西有多麼崇拜馬哈迪
但這一年馬哈迪神話般的形象破滅了,有人走上街頭反抗了
這一年,馬來西亞民主運動燒起來了
reformasi 之火 的影響遠遠超越了當時很多人的想象
連巫統都慌了 - 黨內部壓力開始敦促馬哈迪下臺,因爲巫統黨代表感到害怕了
後來馬哈迪下臺了,結束了22年的強人領導
因爲reformasi而成立的公正黨,後來促成了兩線制的形成:
一盤散沙的在野黨,終於團結在安華這個充滿魄力的領袖下了
馬哈迪退位後上臺的無爲首相 Pak Lah,因爲其無爲,讓馬來西亞民主運動迎來了黃金時期
1998年後進入矽谷的 Google 也在 reformasi 後迅速成長(沒有關係的 rf)
網絡迅速成長的歷史背景下,安華領導的聯盟越來越強
這段時間 NGO 也越來越多,Bersih 1.0 成立了:
公民團體意識到馬來西亞的民主運動不該僅僅是由政黨和安華一人所主導
馬來西亞人不再對NGO感到陌生 - 往後各種反公害運動開啓了一種新的模式:
地方 NGO 帶頭反對 - 政黨隨後跟上運用政黨資源放大效應
(雙贏- 地方運動被全國關注,全國政黨撈取政治利益)
而且在2008年,馬來西亞人民創造了兩線制 - 國陣 VS 民聯 - 馬來西亞民主運動的頂峯
然後在2013年,首次迎來改朝換代的歷史契機 - 但是失敗了
然後就是走下坡 - 從馬哈迪爲Bersih代言一直到今天 2018:馬哈迪正式統領在野聯盟
到底是怎樣,馬來西亞民主運動臣服於當初所反對的,回到了零的原點
這個是什麼玩笑?
reformasi 到 bersih 到 anti-lynas 到 兩線制形成
這些都是讓我們感到驕傲的過去,我們甚至啓發了新加坡的民主團體
但是今天我們,我們回到了原點
新加坡的民主運動繼續健康前進推出越來越厲害的反對黨候選人硬撼李家、同時期的印尼 reformasi 運動已經開花結果
馬來西亞只有羨慕和被恥笑的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