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装车上的差速器工作原理图
在普通的原装车上,其实都有差速器(Differential)这个装置,或者说是现代汽车传动系统的一个必要部件,其作用,就是在汽车进行转向时,靠近外侧的轮胎会产生比内侧轮胎更快的转速,如果没有安装差速器,左右轮圈便会因为在同样的附着力下产生两种转速,车辆便无法完成转弯动作了,就好象在卡丁车(KART)上,就没有安装任何的差速装置(引擎动力经过链条直接作用于唯一的一条传动轴上),一旦速度超过界限,驱动轮在后的车尾就会因为G-FORCE的作用而向外甩出,这就是甩尾了。正是因为在街道上行驶的普通汽车,甩尾动作对于驾驶者或者行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于是差速器就成为了原装车的必然装备,只要一边的车轮出现空转,差速器便会将引擎输出的动力转移至另外一只车轮上。

改装用的LSD外形与普通差速器外表完全不同
在空转的车轮仍维持空转,汽车便失去了行驶能力,所以我们经常在汽车维修厂看见工人只要将一个驱动轮离地,就可以在原地进行正常的行驶状态检查,因为此时离地的车轮在空转,而着地侧的车轮则完全没有动力了;在车辆进行过弯动作时,道理也是一样的,内侧车轮受到车体重量压迫和离心力(G-FORCE)的双重作用下,轮胎承受的负载减少,这时候差速器会将动力转移至外测车轮,于是速度便会下降了。
作为改装部件的限滑差速器(LSD or Powerlock)的作用和结构与不同的原装差速器完全不同。或者又以实际道路使用为例吧,当驾驶一辆装有LSD的车,其中一只驱动轮发生空转时,LSD会作出限制两只车轮动力输出的动作,依此消除空转的车轮不会继续空转,而另一只车轮也可以保有足够大的动力帮助车辆前进;在过弯时,LSD装置同样会限制两个驱动轮因转速差别而产生的动力分配现象,但与普通差速器不同,LSD会将动力尽量转移到外侧车轮而非差速器般转移至内侧车轮,正时因为这个特征,LSD可以帮助驾驶者提高过弯的速度的同时,更可以通过油门的深浅来控制过弯时的车体姿态,以此加强了操控性能。
其实将LSD看成是一种改装品并不是那么合适,因为在市场上有很多原装车已经装备了与之行驶特性相适应的限滑差速器,例如TOYOTA的SUPRA,原装的尾牙箱就装备了一个1.5 WAY的LSD。那1 Way、1.5 Way、2 Way这些数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或者就先陈述一下吧!不过首先要知道的是所有称呼为多少WAY的LSD都只能适用于那些机械式的机构,电子式的LSD并不在这个范畴内。

3种LSD的工作示范,(左至右:1 WAY、1.5 WAY、2 WAY)
1 WAY:简单地说就是只能在加速状态下才会起作用的LSD结构,一旦引擎转速回落,也就是松开油门之后,1 WAY结构的LSD就不会再有任何的工作了,也就是没有加速力的弯内行驶时,LSD就成了普通的差速器。这种结构比较适合前轮驱动的车型,因为FF车型的转向机构和驱动机构都在前轮上,只要在弯内保持油门打开状态,LSD就会为其提供相适应的驱动力;如果出现弯内减速时,LSD失去了作用,也不会出现因为煞车而产生推头现象。当然,在某些场合下,FF车型使用1 WAY LSD也会有缺点,例如高速弯道内进行制动动作时,车辆行驶的线道会受到一些影响。1 WAY的LSD适合前驱车(FF)、四轮驱动(4WD)的前后轮安装

CUSCO的 1 WAY LSD
1.5 WAY:这种LSD结构原本是为那些四轮驱动的车辆设计的一种形式,限滑效果在1 WAY与2 WAY之间。可以说1.5 WAY的LSD因为其骑墙的作用效果,基本上适合所有不同驱动形式的车型安装使用。在正常弯内加速时,它有着与1 WAY相同的作动效果;加速时又不会完全消失掉动力分配的效果,而且可以保持有良好的循迹性能。1.5 WAY较为适合:前驱车(FF)、后驱车(FR)、四驱车(4WD)的前后轮部分

1.5 WAY的LSD外观与内部结构(TRD)
2 WAY: 2 WAY其实是相对与1WAY形式的LSD机构,也就是说,安装了2 WAY LSD之后,无论加速还是减速,只要弯内外侧车轮存在着转速差,LSD机构便会产生作用,好处很明显,不论加速还是煞车,驱动轮都可以保持动力令循迹性不会发生变化。但同时,也因为其独特的输出特性,令转向不足的情况会更加明显,如果要解决,必须依靠自身驾驶技术和车辆悬挂设定等去迁就了。2 WAY较为适合后驱车(FR)、四驱车的后轮部分

KAAZ的2 WAY LSD
当然,LSD并非只有3种形式,除了1 WAY、1.5WAY、2WAY外,还有一些较为中性的LSD形式,例如有25%、45%、65%等等,他们一般很少会以改装零部件的形式出现在市场,因为他们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特性都会针对某一车型而设定,例如PORSCHE全系列的车都会装备这种“自家制”的L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