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ove888 于 2014-9-28 12:52 PM 编辑
继续更新完
灵媒之路(廿八):不同的宗教与方向
我曾经尝试不同的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的部分我会去看看其它的宫庙,但是常常会回想到过去,所以会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反射情绪,看到那些灵媒、通灵的、见鬼的....我小时后还曾经以为人人都应该看得到鬼耶!?大概我上了国小才发现看见鬼的其实是少数,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了,说是偏见我也承认
我实在很受不了台湾有一堆人用着神秘的眼神说着:「其实我也看得见.....」拜托,在台湾没有鬼经验的(看到鬼、感应到鬼)算是少数吧?说自己看得到鬼就好像是自我介绍说自己有两个眼睛、一个嘴巴一样,然后大家把鬼各自表述,加深对鬼(精灵)的无知与幻想,当然啦!我并没有对鬼(精灵)世界诠释的专利权,这点是我和任何一位要谈鬼(精灵)的人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免得造成听者的误解。所以~~我是讨厌误解鬼(精灵)的人啦......
我也尝试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去过基督教的教堂,读了圣经也跟传道长谈,不过当时的经验是总觉得把我当成被鬼附身的人,可是我总觉得我很正常啊!所以便没有接受基督教,当然关于三位一体也是我不能接受的啦.....至于天主教我就比较喜欢,我曾跟我妈提过我想找个信仰,基督教好不好?我娘就说她比较能接受天主教,因为她小时后家里对面就是天主教堂,神父人很好,她也常常去参加弥撒,不过我企图去认识天主教却徒劳无功,天主教徒很欢迎我但是并没有跟我说很多道理,偏偏我最需要的就是道理,所以也做罢.....
我还接触过摩门教喔!但是基于个人的偏见,我实在不是很喜欢白种人,所以也做罢....至于佛教我也试过,我去过慈济,她们人很好啦....不过因为我对于教义不是很清楚,所以我转到法鼓山,我去法鼓山上课,那里的道理就多了,我也喜欢她们的打坐,不过我的家人很反对我接触佛法(因为我以前曾经吵着要出家),所以也是若即若离,自己看书打坐的成分居多。....
我就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飘来游去,心理倒是不急,因为我想说27岁应该会明了,不过我把27岁一直放在心理,因为我担心有鬼(精灵)会拿着个数目欺骗我,让我误以为是真理。我在大四的时候认识了东华大学的教授蔡怡佳教授,她的先生是我社工实习时的主任,因为两位都是在台大硕士班研究超心理学,所以很有话可以讲,当时刘主任正在在职念台大心理学博士班、蔡老师在美国莱斯大学攻读宗教研究博士,我和市面上很流行的灵姬成了她博士论文的两个研究个案。
讨论的过程真是痛快啊!怡佳透过讨论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并藉此初步整理了我的经验,也教导了我许多知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觉关于灵媒的议题已经有很多深厚的知识与讨论,只是我并不知道罢了。我们进行了数次的访谈,但由于次数并不多,所以这次的经验对我来说主要是在于关于灵媒的观感方面,给我新的体验,至于在这方面产生动力去探讨,便是在2002年秋天的事了。
在2002年中因为参加课程而认识了申湘龙老师,申老师的课程主要在探讨深度心理学[1],特别是以荣格心理学[2]的角度来讨论个人的经验。上课的初期的心态是以社会工作的角度与身分去学习荣格心理学的知识[3],由于所学的内容便是讨论整合自己历史与经验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进行约三个月后,我决定将担任灵媒的经验做自我揭露与心理工作。
越多的讨论与相关知识的学习让我越感兴趣,虽然因此产生的疑惑常是比得到的答案还多,但是我的心里却得到从所未有的平静与安宁。在这段经营生命的过程中我也会偷懒、逃避,但身边的飘游不定的鬼魅却是我最好的提醒,提醒我不要再虚掷生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诚实面对并付诸实行。
在心理工作进行的初期阶段约半年间,我将我的人格状态以一分为二的方式做处理,一号人格为担任灵媒的我,二号人格为现实世界中的我[4],以二号人格的身份去分析一号人格的经验。这样的工作教我练习如何去诚实的面对自己,只是这样的探讨方式只能止于经验的描述与诠释,就像是社会工作的评估与分析,却无法贴近我的生命。
[1] 「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重在探讨个体内在的意识历程,与更深一层潜意识历程之间的关系。
[2] 「荣格心理学」─代表狭义的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灵的结构和动力,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后者扮演补偿意识型态的角色,如果意识太过于偏执相对的,无意识便会自动的显现,以矫正平衡。潜意识可以透过内在的梦和意象来调整,也可能成心理疾病,它的内容可以外显出来,以投射作用的方式出现我们的周遭生活。
[3] 当时学习荣格心理学的态度是想要增进自己对此一流派心理学的知识,以增进评估与处遇案主的技巧。
[4] 现实世界中的我指假设我没有灵视的状况,是一个正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