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它與類風溼性關節炎類似的是,患者體內同樣會產生抗體來對抗自體組織,並造成關節與結締組織的破壞。一開始是位於臀部的兩側薦骨腸骨關節發炎,隨之由腰椎往上蔓延到胸椎,甚至頸椎炎,漸漸形成錐體垂直骨刺,嚴重者黏合形成竹子型脊椎。
僵直性脊椎炎在台灣的盛行率是0.2%,約四萬人,好發於20歲至40歲成年人,男性居多。僵直性脊椎炎與一種遺傳記號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型(簡稱HLA-B27)有很大關係,95%以上的患者均具此種抗原。統計上,若父親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則小孩得此病的機率約為10%。
僵直性脊椎炎初期典型的症狀是:慢性下背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即早晨下背疼痛蔓延至臀部,而且因為僵硬造成彎腰困難。休息時症狀更明顯,運動過後則症狀減輕。當胸椎跟著發炎時,會伴隨著呼吸疼痛以及胸部擴張困難;到了頸椎出問題時,頭頸的活動會變得疼痛而僵硬。
僵直性脊椎炎的臨床表現很多,在骨骼系統上主要是侵犯脊椎、肩、膝、足踝及髖關節,另外肌腱與骨頭連接處會出現發炎、有骨質疏鬆、椎間板炎、關節固著等等;在骨骼外的表現則是眼睛虹膜炎、葡萄膜炎、心瓣膜炎、心傳導系統障礙、大動脈瓣膜炎、肺上部間質性肺炎、脊髓馬尾部炎及全身性疲倦無力。
僵直性脊椎炎的診斷標準是根據1984年Dr.van der Liden提出的僵直性脊椎炎診斷準則:
1. 病人有下背部疼痛及僵硬,休息亦無法減輕,時間超過3個月。
2. 病人的腰椎運動範圍受限(腰椎的前曲、後伸及側彎三方面運動受限)。
3. 病人的擴胸範圍受限制(擴展範圍小於2.5公分)。
4. X光檢查有薦腸關節炎(骨盆與脊椎交接處),嚴重度在雙側二級或單側三級以上。
目前治療的方法是先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關節的疼痛與僵硬;對於脊椎嚴重變形的病人,
可以手術改善關節功能,髖關節嚴重受損病人可行關節修補或置換術。
日常的保健方面,病人要有適度運動,維持良好的姿勢及正常的活動。
多做伸展脊椎運動(如:游泳、柔軟體操、跳舞等)。還要注意背部保健,包括充份休息、
睡硬床墊、熱敷,多做深呼吸、戒煙以保護胸腔,以及避免選擇同一姿勢太久,久坐、久站、粗重工作
,如開車、打字、書記、舉重、搬重、划船、柔道、腰部負荷過重工作等都是背部保健的不二法門。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目的在控制發炎與減輕疼痛,急性活動期應全劑量投予,緩解期劑量可根據疼痛程度自行調整;
免疫調節劑也證實對僵直性脊椎炎合併周邊關節炎、乾癬、發炎性大腸疾病及葡萄膜炎等有效;
雙磷酸鹽藥物靜脈脈衝療法可減少發炎及調節免疫;嚴重的急性期病人,可使用類固醇脈衝療法,以求迅速控制病情。
而近年來國外的研究資料顯示,抗腫瘤壞死因子TNF-alpha的生物製劑
,在治療僵直性脊椎炎有突破性的進展。接受這些藥物注射後的病人大部份均有顯著改善的效果。
新的免疫調節劑與抗腫瘤壞死因子效果雖好,但價格昂貴。
整體而言,僵直性脊椎炎並非絕症,其病程雖是慢性、反反覆覆的,然而癒後良好。
一般來說並不影響壽命,如果能早期診斷,加上適當的藥物治療,運動及維持正確的身體姿勢。
飲食方面應避免肥胖,因過重會增加腰及關節負擔,大陸一篇報告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吃素可明顯改善病情,
而且吃一個月以上,即有感覺進步,這與我們一直提倡的“高纖維、低澱粉、低油脂”不謀而合。
只要注意定期追蹤、服藥,以及日常保健,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並擁有完美的生活品質,日子還是可以過得很愉快。
經研究初乳的生化學家發現,初乳中含有富脯胺酸胜肽,此胜肽具有雙向調節、
平衡免疫力的功能,免疫力過高時就會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產生,但免疫力過低又容易罹患病菌性流行之疾病。
初乳中的生長因子群亦有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因此,食用初乳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應有相當大的幫助。
请联系: 019-5985887 May (line /whatsapp / wech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