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願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全部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才叫學佛,才是學菩薩,才有一點像菩薩。菩薩修行,單單修六度還不能成佛,要念佛求生淨土。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我們是達不到。換句話說,在六波羅蜜的基礎上,再往上提升一層,那是什麼法門呢?是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成佛的法門,是理一心不亂的法門,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這是最後修學的,是不能躐(越)等的。假使六波羅蜜沒有修成功的話,這十大願王實在講連邊都沾不上。
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廣大如虛空法界一樣,所以他的十願,願願都是究竟圓滿。
第一、「禮敬諸佛」。諸佛指的是什麼呢?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諸佛。「情」是一切有情眾生;就是一切動物。「無情」是植物、礦物。所以諸佛是包括所有一切。把我們對佛的那種恭敬心,轉而對一切眾生,這就是普賢心,跟一般菩薩的心不一樣。學佛的人對佛很恭敬、很虔誠,其實這個恭敬、虔誠,還不是真的。為什麼呢?諸位想想,你在聽經時,如果遇到一個更重要的人,一件更重要的事,聽經就變成次要的,佛也不要了。可見得,這種虔誠、恭敬還是不真純,要是真正至誠恭敬,聽經聞法便是人生第一大事。但就事實而言,假如有一個人在你聽聞佛法的時候告訴你:「現在有一筆生意,馬上可以賺一百萬美金。」保險你掉頭就走,再也不回來聽經了。可見得,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虔誠,是禁不起考驗的。一面對考驗,才曉得這個恭敬心、虔誠心,一文不值!一點都不真實。普賢行的恭敬是真實的,對一切眾生跟對佛完全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得罪一個眾生就是得罪佛啊,就是對佛不敬啊。對人要敬,那對桌椅板凳呢?它也是眾生哪!這個「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那對它怎麼恭敬呢?是不是每天對它頂禮三拜呢?這樣學法就變成佛呆子了。對物,你把它擺得整齊,把它保養得乾乾淨淨的,這是對它的禮敬。書本,擺在書架上,擺得整整齊齊,是對書本的恭敬。所以,做事情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得很好,做得很圓滿,這是對事的恭敬。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的恭敬,就是普賢菩薩的大行。所以六度菩薩行擴大、圓滿了,就叫做普賢行。因此,普賢行是最圓滿、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第二、「稱讚如來」。第一禮敬諸佛,為什麼第二句講「稱讚如來」,他不叫「稱讚諸佛」呢?這裡用意很深!「禮敬諸佛」是從形像上說的。從相上來講,一律要「恭敬」。見到善人恭敬,見到惡人也要恭敬;不分善惡、不分邪正;正法恭敬、邪法也恭敬,沒有不恭敬的。「稱讚如來」是從性上講的。這裡就有差別了,善的,我們稱讚他;不是善的,我們不稱讚他--恭敬而不稱讚--差別就在這裡。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裡,就有這樣的典範: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是禮敬、讚歎,唯獨三個人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個人,第一、是勝熱婆羅門。這個人是個外道,代表愚癡。所以善財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讚歎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此人脾氣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馬上就治罪--下油鍋、上刀山,就這樣整人。善財去了,有禮敬沒有讚歎。第三位是筏蘇蜜多。是個婬女,善財也只恭敬而不讚歎。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癡(三毒煩惱),他恭敬而不讚歎。所以讚歎是以性德為標準,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讚歎;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讚歎,仍然是要恭敬。因為恭敬是清淨心、平等心,即使對於其他一般宗教我們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們也要讚歎。像天主教是正教,他幫助人生天,當然那不是究竟,但是,能生天總比在三惡道強得多吧!所以我們也讚歎他。如果是叫人造罪業墮三途的邪教,我們絕對不讚歎。所以這十願的第二願跟第一願,就有這麼大的差別,但是二者的心地絕對是清淨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