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乘福
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們知道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在隋唐的時候,小乘傳到了中國,經典翻譯得很完整(巴利文經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時間,但是時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為什麼小乘佛法在中國失傳了呢?諸位要知道,從前學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礎。中國的儒學與道學(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確實很接近大乘,因此,在中國儒與道就代替了小乘。過去學佛的人讀過四書、五經,讀過老莊這些典籍,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非常穩固,是這麼一個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小乘經不學,儒家、道家也不學。就好像蓋大樓而忽略了建築地基。甚至連第一層也不要了,就要從第二層蓋起,這是空中樓閣;怎麼蓋都蓋不成。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沒有見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現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修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才真正能夠入佛門,具足學佛的條件。入佛門應先拜老師,受三歸戒。三歸戒是很隆重、嚴肅的大事,不是小事。這是正式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願意一生依照老師的教訓來修學,來修行。正式拜老師,老師就得傳授修學的總綱領、指導原則,從此修行有了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修正行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叫「傳授三歸依」。三歸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古時候講三歸,大家都懂,不會錯解意義。但是,佛法傳到現在,大家一聽佛、法、僧,不少人錯解三歸的意義。聽到「歸依佛」,就想到佛像;歸依佛像,這錯了。聽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歸的意思完全給弄錯了!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唯恐後人對三歸誤解,所以在壇經講傳授三歸,就不是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從三歸的意義上講,不用佛、法、僧的字樣,而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使我們耳目一新,一聽就明白其意趣,不至於誤會。然後給我們解釋,「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個叫「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而不是歸依某一個人,這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則的話才入佛門,頭一堂課就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呢?所以傳授三歸時,傳授證明的老師,一定要將三歸的真正意義解說,這才是真正的傳授三歸。我們聽了歡喜接受、依教奉行,從那時起,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諸佛如來的學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學生,經上說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如果歸依錯了則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諸佛護念,及護法神的保佑了。
先說「歸依佛」。什麼叫歸依呢?「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久遠劫以來,在六道裡流轉輪迴,實在是無依無靠,這是非常的可憐。這是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沒有遇到好老師。今天遇到了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要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自性本來覺,所以歸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淨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釋迦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自性所現的佛;所以我們歸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覺。佛就是覺的意思,從現在起我們要覺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覺悟,絕不能迷惑。「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的歸依。如果你歸依佛,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顛三倒四,那你並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你那個歸依是有名無實,得不到護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應。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歸依自性覺。
第二「歸依法」。「法」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在佛經裡稱為「正知正見」,或是「佛知佛見」。這是自性的法寶,不是從外面來的。佛陀教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個叫「歸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見,不是跟著別人走。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沒有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自主的人,這是他最值得我們尊敬之處。
「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根塵相接都會被外境污染。接觸到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貪心,貪就是染污;不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瞋恚心,被瞋恚染污。所以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污。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染污,我們要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己的清淨心,這才是「歸依僧」。
三歸依總結起來說,「歸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歸依法」就是正而不邪;「歸依僧」就是淨而不染。佛教導我們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領(三個標準)就是「覺、正、淨」,這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每一個人都有、都具足的。從前把它忘掉了,從今天起要回過頭來依靠它。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念念之中想到覺、正、淨;要用覺、正、淨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三歸依,這是真正的歸依。
「覺、正、淨」這三個原則就是三寶。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個覺悟的人,他的見解會錯誤?他的心會不清淨嗎?心不清淨,見解不正確,那就沒覺悟!同樣的,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怎麼會不覺呢?怎麼會不清淨呢?因此,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給我們開了三個見性成佛的門,譬如這個佛堂有三個門,你只需從一門進來,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這三個標準中,採用一個就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國大乘宗派裡,禪宗選擇由「覺」門進入,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禪宗之外,都屬於教下),像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這些選由「正」門入--依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淨土宗和密宗,這兩宗都是由「淨」門入--修清淨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這許多宗派,在三個標準當中任選一門,雖然選擇不同,功效、成果則完全一樣。沒進門的時候不同(覺、正、淨不同),進了門之後完全相同。此時,我們才知道,法門真的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但是「覺」門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聰明的人,心地很清淨的人才能學,否則的話這個門是走不進去的。你看六祖在壇經裡說,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這個覺門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會開悟。「正」門,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時間較長,要念很多書,就好像上學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長。「淨」門,淨密兩宗由此入門,專修清淨心。在這末法時期,這兩宗很盛行,實在有他的道理。「淨門」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長的路(時間)。這兩宗之中,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比密宗攝受還要廣泛,成就還要容易,更容易得清淨心。這是我們首先要將自性三寶認識清楚,知道如何選擇法門,作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歸依處。否則的話,雖然在佛菩薩形像前面受過形式上的歸依,其實從那裡回歸?依靠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錯誤了。
上面所講的自性三寶,道理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找不到一個依靠,三歸仍然是落空。我們到那裡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歸依定要落實在生活裡。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據的經典與修學的方法。譬如華嚴宗所依的三寶,「佛」是毗盧遮那佛;「法」,就是《華嚴經》;「僧」,就是文殊、普賢,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僧——修學的榜樣——,我們跟他們學,要學得跟他們一樣,這三歸依就落實了。如果是法華宗,它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我們就是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佛」寶;妙法蓮華經是「法」寶;法華經上所說的菩薩是「僧」寶,都是我們修學的榜樣。淨土宗依靠的佛寶,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法寶,是無量壽經和淨土五經一論;僧寶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大勢至菩薩的專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與其同倫等,自從開始歸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這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借其他法門來幫助,修淨業者不需要借助於其他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那要怎樣念呢?他的祕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是念佛時,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個心是清淨的,一定要用清淨心來念。「相繼」,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念佛決定成功。夏蓮居老居士編了一部「淨修捷要」,他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初讀時,為之驚覺,從來沒有聽人這樣說過,等理解後,我非常讚歎、非常喜歡!他講得太正確了。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法界,第一個專修念佛法門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們再回頭來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則華嚴經裡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初祖。無量壽經傳到中國,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蓮友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專修念佛法門。他是中國淨宗初祖。所以我們今天講淨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國初祖,慧遠大師;娑婆初祖,普賢菩薩;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
我到美國弘法,李炳南老師特別囑咐,應將淨宗傳到西方國家。我在達拉斯建立了一個小佛堂,老人為我題匾額「華嚴蓮社」。我在台灣講了十七年華嚴經,講堂就用此名稱。這次道場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從大陸請來的西方三聖只有四尺高,供養在佛堂中顯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於是常常在想,牆壁上最好能夠有大張彩畫佛像,畫的佛像一定要畫美國人的面孔,象徵佛法傳到美國。這一次來美國前一天,有人送來一卷佛像給我,我不知道是什麼人送的,也不知道是什麼人畫的,基金會的簡豐文居士代我收的。送來的時候囑咐:這一卷佛像請帶到達拉斯佛堂供養。我打開來一看,是油畫的西方三聖像。真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印度人的面相,觀音菩薩畫的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畫的是美國人像,真的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初祖到美國,代表淨土宗真的傳到美國了。「淨宗學會」於是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陸上沒有組成,也沒有建立,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達拉斯建的,所以大勢至菩薩現美國人像,我歡喜無量!這是淨宗的三寶,是我們真實的歸依處。要學阿彌陀佛,要學無量壽經,要學觀音、勢至。他們就是我們修行的榜樣,修行的標準,這叫真正的歸依。此外,還要說明的就是住持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