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破天荒”一词的由来,起源于一个典故。据孙光宪的《弱梦顼言》中记载,自唐德宗贞元17年(即公元801年)始,湖北荆州的南部地区每年都送一批举人赴京考进士,可接连四五十年间没有考中一人。于是,人们便称荆南一带地域为“天荒”,同时把解送考生称作“天荒解”。
何谓“天荒”?顾名思义,天荒本来指处于原始状态的未被开垦过的土地。然而,人们把荆州的南部地区称作为“天荒”,其意思是讥笑那里的文化十分落后,世代都出不了一个高材生。后来,到了唐宣宗大中4年(即公元850年),参加朝廷殿试的荆南举人中,有个名叫刘蜕的书生考中了进士。于是,人们就将此事称为“破天荒”。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和嬗变,后来“破天荒”一词的典故,逐渐传为民间盛行的口头俗语,并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