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2013-01-11 18:30

(香港11日訊)中國的獨生子女被稱為“小皇帝"。一項研究發現,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產生了幾代獨生子女,他們與該政策實施前出生的人相比,會比較不信任他人、競爭力較差且較不願意承擔風險。

澳洲莫納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卡梅倫及其同事招募了421名北京的居民,他們的出生時間或是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前(1975年或1978年)或是在政策實施之後(1980年或1983年)。

卡梅倫的研究團隊用了一系列的經濟遊戲來檢測試驗參與者對他人的信任感、冒險精神及競爭意願;在這些遊戲中,試驗參與者會交換或投資少量的錢,或作出其它不同的經濟決策。

不樂觀敏感緊張

卡梅倫說:“我們發現,那些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而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往往較不樂觀、更為敏感或緊張,且更缺少責任心。"

卡梅倫及其同事考慮了諸如參與者的年齡、婚姻狀態或他們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會經營等數個其它可能的因素後,發現在一胎化政策實施之前或之後出生者的差異。

他們在週五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提出,他們的結果反映了這一政策對在北京或可能在中國其它地方的獨生子女的影響。這些結果不一定適用於在其它地方或其它時間出生的獨生子女。

研究團隊也指出,在1979年計劃生育實施多年後出生的孩子,在大家庭長大的機會很有限,他們生活的環境也都是圍繞在獨生子女家庭。因此,有關計劃生育的心理影響“可能被放大"。

從小有求必應
受過度保護

參與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鄒泓表示,這項研究發現並不令人意外。她指出,中國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從小便獲得父母全部的愛,父母對他們總是有求必應,他們也不用與手足爭奪資源。

她說:“一旦踏入社會,他們與其他人沒有兩樣。但此前一直受到過度保護的他們,會感到迷惑和缺乏競爭力。"
她指出,那些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也會過度緊張,這會傳染給孩子,使到他們更加敏感和緊張。

衍生許多社會問題

計劃生育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的人口壓力,這項政策阻止了億萬人口的出生,幫助了無數的家庭脫貧,但這項嚴厲的政策導致了非法的強行墮胎和強制絕育。違反政策的夫妻將面臨的是巨額罰款、沒收財產和失業,仍然為許多普通民眾所詬病。

去年,中國政府的一個智囊團呼吁國家領導人立即分階段廢止計劃生育政策,到2015年前,允許每個家庭生兩個孩子。

他們指出,“中國已經為這項政策付出了巨大的政治和社會成本,它還導致了社會衝突,高昂的行政支出,及間接引起的長期性出生性別比失衡。"

90後敢花錢愛網購

少子化、一胎化下的台海兩岸“90後",是父母投注最多資源的世代,他們敢花錢、網購支出大的消費特性,正改變企業的行銷與經營模式。

從今年開始,台灣每年會有超過20萬、中國會有近700萬的“90後"世代陸續踏入職場,成為新的消費力量。

其中中國2千400萬大學生每年消費總額,將近逾1千億令吉,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會消費的大學世代。

特性一:敢花錢

“90後"頭一個消費特性,就是“敢花",尤其,中國消費意願比台灣更強。

根據台灣《天下雜誌》調查,有40%的兩岸“90後"認為,“錢不用多,維持收支平衡就好";有三分之一的人則認為,“及時行樂,努力賺錢也要用力花錢。"換句話說,有將近70%的兩岸“90後"認為,不用存太多錢,要花錢享受,儲蓄觀念淡薄。

有趣的是,台灣“90後"的金錢觀,比中國保守、傳統。只有13%的中國“90後"認為存錢最重要,這個比例在台灣有34%。

而高達40%中國“90後認為,要“及時行樂";接近一半認為“錢不用多,維持收支平衡就好",展現出更強的消費意願。

特性2:網購支出大

另一個“90後"消費特性,是網絡消費在生活支出中,佔有極大比重。

根據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和新鮮傳媒公佈的《互聯網下的90後―大學生網路化生活研究報告》,中國大學生平均每月生活費約馬幣400令吉,其中網購支出佔了一半。

中國網路消費的威力,在11月11日的“光棍節"徹底爆發,40億美元的消費金額,讓同一時間,網購銷售達10億美元的美國“黑色星期五",相形見絀。

愈來愈多年輕消費者棄實體、轉向網購,實體通路業者的經營,正陷入困境。其中傳統百貨公司,如北京太平洋百貨和上海第一百貨,也因此面臨經營危機,關掉不少分店。
(星洲日報/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