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马六甲海峡所具有的海上重要通道地位,带来了贸易和外国影响,从根本上影响着她的历史。接踵而至的外来影响力,包括来自西方,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东,以及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以及北方的中国和日本。紧接着是二十世纪中叶建立独立于外国殖民势力的国家。在文化上和语言上,今天的马来西亚与马来群岛之间并没有多少的区别。然而,出自于外部的影响,今天的马来群岛地区被分划成六个不同的主权国家,即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汶莱和东帝汶。
综述马来西亚独立前的历史,可按照外界影响的主要因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度文明的支配。从印度输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导了早期马来西亚的历史。从7世纪到14世纪,在苏门答腊的三佛齐文明达到高峰,其影响力延伸至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
第二阶段:伊斯兰文明的兴盛。伊斯兰教早在10世纪传至马来西亚,但直到14世纪和15世纪,三佛齐覆灭后不久,伊斯兰教才在马来半岛奠定根基。这个地区分裂成众多以伊斯兰教为主的苏丹国,其中最突出的是马六甲苏丹王朝。伊斯兰文化对于马来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同时它也受到马来民族的影响。
第三阶段: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在马来西亚建立势力的殖民强权,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紧接着是荷兰。然而,英国先在亚庇、古晋、槟城与新加坡建立基地,最终取得在当今马来西亚领土上的霸权。1824年英荷条约规定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后来的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界线。
第四阶段:新移民的到来。殖民者为了满足经济的需要,大量引入华人和印度人的劳动者,以满足在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产生的殖民地经济需求,[1]间接对马来民族的经济和职业上的支配势力造成威胁。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这个地区,给英国在东亚的势力与以致命打击。虽然日本占领的时期相当短,但是它激起了马来亚和其它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来人民族主义又激起了华人的反对。华人惧怕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许多华人因此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以及马来人和华人政治领袖的协商退让下,共产党暴动被扑灭,1957年多民族的马来亚联合邦宣告独立。
1963年 8月31日,英属的新加坡和北婆罗洲、砂拉越宣告独立,并于9月16日参组马来西亚。1965年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被迫独立(因为当时的马来精英惧怕新加坡的华人人口会削弱马来人占多数的人口比例)。马来西亚克服了这个危机,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1969年的种族冲突。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政治生活和国民自由受到限制,这个措施维持至今。从1970年开始,马来西亚全国巫人统一机构在华人和印度人领袖的协助下组成国民阵线,在马来西亚几乎达到一党制的地步。
在巫统的统治下,马来西亚经济快速发展,1990年代几乎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削弱政治上的不和,但也掩盖了政治上权利转向马来人的趋势。在巫统长期连贯的统治下,华人对经济的垄断和印度人对职业的垄断,皆被巫人有系统地以行政权力打破。马来人建立了商业和职业阶层。马来语成为学校必修语言,有系统的反歧视运动也对马来人有利。虽然这些措施也导致了许多不满,但是总的来说在这些偏向单方面的措施下,一个只对某种族更有利的、一步一步迈向同化的社会产生了。
[编辑] 史前时代在马来半岛、沙巴与砂拉越均有考古遗留出土。人类在这个区域栖息的最古老证据可追溯到距今四万年前。[2]这些旧石器时代猎人可能是塞芒人的祖先,这个矮黑人群体在马来半岛具有极深的渊源。[3]
瑟诺伊人似乎是个复合群体,有一半的母系DNA谱系来自塞芒人,另有一半来自晚近从中南半岛迁来的祖先。学者主张他们是早期南岛语族农耕者的后代,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将语言与技术带到半岛南部。他们与塞芒人结合起来并混血。[4]
原生马来人具有较多样的源头。[5] 即使他们显示某些与海洋东南亚的关连,有些人具有来自中南半岛的祖先,约在距今二万年前的最晚近的冰期高峰。某些人类学家支持原生马来人源自今天中国云南的说法。[6] 接下来则是在全新世早期,经由马来半岛往马来群岛的人口扩散。[7]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原生马来人遭到次生马来人推往内陆。次生马来人是铁器时代或青铜时代的人群,其祖源部份来自柬埔寨与越南的占族。这些次生马来人是半岛上第一个使用铁器的人群,他们是现在马来西亚马来人的直接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