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查看: 75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高考有什么用?】【上】【转载微博】

[复制链接]
★无♀极☆
2012-11-22 10:02 PM
【高考有什么用?】【转载】
有时,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会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录取;而有时,大陆高考理科状元,接连申请美国11所名校,竟会被全部拒录。高考究竟是为了什么?它是你的梦吗?它除了分数,关于你是谁,你要什么,你想做什么,你的梦,这些能看到吗?一篇关于美国高考的文章,值得细读。

一个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竟被全部拒录。

“中国人民破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并转发了去年5月29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文中提到一个叫马振翼的美籍华人。

10年前,马振翼在加州创办了一家叫“星腾科”的教辅机构,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2009年,这家机构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分支。10年来,“星腾科”帮助数千华人学生,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名校。

美国顶尖大学究竟是怎样招生的?与国内只看分数的高考比有啥不同?

春节前,在北京建国门外一栋高层写字楼里,我们采访了深谙美国大学录取之道的马振翼。他笑呵呵地说:“美国各大学,都有一套挑选未来优秀人才的系统,而我们就是在不断破解它。”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

今年34岁的马振翼,在台湾出生,小学即到美国留学,大学读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在华尔街干过,还当过高中老师,后来自己创业。他身材高大、壮硕,长了个像成龙一样的鼻子,人很健谈,说话语速极快,少有停顿。

“咨询,就是聊天啦。跟大陆学生谈话,我最头痛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马振翼说。“差不多”、“马马虎虎”、“还行吧”,这些孩子回答问题时,大多三言两语,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交谈起来特别费劲。问他们为啥想去美国读书,回答基本上就是:那边教育先进,科技发达,学成后报效祖国;想以后去华尔街当证券分析师;要不就是父母让去的,看别人都去等等。总之,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说得很表面化。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面试100个学生,有80多个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想干什么。

有天,一个从银川来的男孩,让马振翼眼前一亮。

这个男孩姓杨,他在北京见到马振翼时,已经高中毕业快一年了,没有上大学。他的父亲是个工程师,家庭收入中等。小杨的父母觉得,孩子只要能进美国排名前三十的大学,就很满意了。可聊了没多久,马振翼就在心里说:这是哈佛要的人才啊!

小杨长相普通,但给人的印象很阳光,善于表达,“聊他的经历,让人感觉很有趣、很兴奋”。他是从农村出来的,7岁之前,都生活在一处沙漠里。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天空常常是黄色的。

跟绝大多数天天备考的高中生不同,小杨花了很多精力,忙乎一件喜欢的事:做NGO(非政府组织)。他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那些农村孩子需要什么,也懂他们的心理。

“像西部农村的学生,不仅缺乏物质资源,更缺少精神资源。他们需要资助,我要帮他们,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他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他还跑到大学征招短期支教的老师,去偏僻地区的小学教英语、电脑、音乐等。多的时候,他甚至召集到一百来个志愿者。

“我很看不惯地方上一些公益组织的腐败做法。他们把公益当成生意做,挂羊头、卖狗肉,以慈善的名义捞钱,践踏人们的爱心。”接着,他讲了不少让马振翼大开眼界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他让我觉得可贵的地方在哪儿?”马振翼自问自答道,“可贵的是,他看不惯一些公益组织的行为,但他并不只是发发牢骚,而是自己想着去做,去改变,亲手创办一家NGO。”

在中国,谁想注册一家NGO,可不是件容易事,何况还是个高中生。“NGO,明明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可为什么必须挂靠在某个政府部门底下,才给注册。”这是小杨最感纠结、难办的事。

他告诉马振翼,开始特别不顺,跑了很多地方,找了许多人,都没办成。最后,是当地一家媒体出面,帮他挂靠在一个县级单位下边,才算注册上。

“小杨办的NGO,很有创意,是一家网站,一家整合了当地公益资源的网站。”比如,现在有20名可以支教的志愿者,把他们的资料发布到网上,哪家NGO需要,直接联系就可以了,不用到处现找人;再比如物资,像电脑、书刊、过冬衣物等等,都发布到网上,大家支配。这个网站,实际上就是NGO资源共享的平台。小杨告诉马振翼,网站已小有规模,有200多家NGO成为他们的会员。眼下,他们正在做远程教学,想让僻远地区的学生,通过网络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小杨的另一段经历,也让马振翼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小杨一个人去了西藏,在牧区与藏民生活了半年。“人生就好像旅行,重要的不是你都去了哪里,而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你都遇见了什么人,他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小杨这么认为。

“你就没有很难过的时候?”马振翼问他。

“没有,我喜欢笑。”

“你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首先,我是一个热情的人。我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挑战、喜欢自由。还有,如果是我认准的事,我会很执著,一定会去做。”

“在你的成长中,有谁给过你好的帮助或建议?”

“我爸爸。他一直告诉我,要学会宽恕和帮助别人。”

马振翼问小杨,去美国上大学,最想读什么专业?他回答说:中国经济改革30年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受益最大。而西部,几亿人像是被忽略了。他的故乡,现在依旧落后、贫穷。

“我常常有种无力和受困的感觉。如果能去美国上学,最想读的是经济学。我希望能学到好的知识和理论,将来回到家乡,改变那里。”

这番问答让马振翼很满意。“你们问,美国一流大学,有什么录取标准?这还真没有一个定律。如果硬要套的话,可以这样说: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是具有这种潜力的人。”他飞快地说。

“在这个20岁的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潜力。他很有想法、也很有激情,这就是他身上的亮点。我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包装、制作,而是尽可能地发现、发掘。如果是一颗宝石的话,我只需要把上边遮蔽的杂质去掉,让它闪闪发亮。”

换了口气儿,马振翼又接着道:“影响世界,先看你是否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你都做过什么。在美国,高中4年什么都不做,天天关起门啃书本,肯定不行,一定进不了哈佛的。”

“试想,一个说自己有领袖才能的人,却从来没做过领导;一个说自己勇敢的孩子,却从来没冒过险;一个说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却从未尝试自己想干的事,那人家怎么能信你呢?”

“这个姓杨的小伙子就很棒。看不惯环境,他就自己去做一个NGO。虽然很困难,但他始终不放弃,克服重重阻力,最后注册成功,募集到善款,这说明他有克难制胜的勇气和能力。旅途中,他能拔刀相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就很勇敢、很有担当嘛!还有在牧区生活时,他去小学无偿地教书,帮助当地的穷人,这种服务社会的精神,正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品质。”

可是,小杨的考试成绩不理想,SAT(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分数满分是2400分,他只考了2000多点儿,申请哈佛能行吗?那可是世界级的竞争啊。据说2011年,哈佛的入学申请人数,升至史上之最。

哈佛对小杨的面试地就在北京。谈话结束时,面试官笑着对他说:“假如你被录取的话,你将是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

最终,哈佛的经济系录取了他,并给了全额奖学金。

“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一天, 有对母子前来咨询。孩子妈兴冲冲地对马振翼说:我儿子的SAT,考了2370分,你一定要让他进哈佛或耶鲁!但是,马振翼跟她儿子接触后,感觉特无聊,很无奈。

“No,我做不到!”他告诉孩子妈。

“为什么?”她跳起来问,“我儿子的分数,接近满分。他要进不去,简直没天理了!”

最后,这个男孩果真既没去成哈佛,也没进耶鲁。得知北京那位高考理科状元被11所美国名校拒录的事,马振翼说他一点儿都不奇怪,觉得很正常。

“在美国,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SAT满分的学生,许多也照样会被哈佛刷掉。”马振翼介绍道。“星腾科”的SAT培训班,年年都能出几个满分学生,相当于国内的“状元”。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后都进不了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

有媒体报道说,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其他美国顶尖大学,也都有类似情况。据马振翼了解,哈佛的SAT平均录取分数只有2250分;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伯克利,只有2050~2300分。“排名越靠前的学校,挑选人才时,往往越不看重学业,而更看重素质。”这是马振翼的经验谈。

“SAT满分是2400,谁可以告诉我,2300的学生,一定会比2250的学生,在未来成功率更高?在美国,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用学生的SAT成绩,只能预估出他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第二学期的就估不出来,完全没有因果了。美国的'高考’,都没办法测出一个学生,进大学6个月后是什么样的,你怎么指望这个'高考’,可以预测人10年、20年后的样子。”

那是不是说,美国大学录取不看重成绩喽?

“也不是。只不过相对于国内高考来说,他们不只看分数,不绝对以成绩论。”马振翼解释道。他说,美国的大学录取,大致看三大块: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学生自己写的申请信;三是课外活动。成绩不仅有SAT,还要看高中4年的平均成绩等。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当成绩过了录取门槛后,分数只能起30%的作用。

“你要想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光是成绩好不行,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这些大学,到底在找什么样的人?答案很简单: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在一篇写哈佛大学录取部(相当于国内高校的招生办)主任威廉·菲茨西蒙斯的文章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被人称为“哈佛良心”的威廉,在哈佛做录取工作已经超过40年,他亲手招进的学生,超过7.3万名。有一回,他去华盛顿,为那里的高中生和家长做有关大学申请的演讲。

讲毕,一位妈妈把自己的儿子推到威廉面前。她兴奋地说着自己的孩子,多么积极进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多么具有一个真正学者的范儿时,威廉只是听着,没有吱声。

等她唠叨完了,威廉,这位身材魁梧、曾跑过30多次马拉松的男人,才低下身子,看着面前沉默的小男孩,轻声地问:“你平时喜欢玩什么?”

“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

可是在国内,那些前来咨询、想报考美国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好多想法还是中国式的,还没跳出中国高考模式。

马振翼总结说:“往往,这些学生的英语能力很差,而且,在自由时间里,除了功课,没做过什么有助于录取的事。但他们的爸妈,却要求他们入读常春藤盟校。”

即使有课外活动,也很单一,大多是学校组织或安排的,像“模拟联合国”、军训等;要不就是去敬老院做义工,当运动会的志愿者,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也看不出参与者的想法和热情。

“我了解了你做的课外活动后,仍不能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马振翼常常无可奈何地对学生说,并教导他们,“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加之不懈地努力和坚持,成功离你就不远了。”

尽管确立了这样的原则,但对于国内多数学生,马振翼一时也找不到太好的办法。“你就是告诉了他们,课外活动很重要,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做。我们真的不得不牵着他们的手,和他们一起做每一件事。”

他反复提醒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你的课外活动,是否体现出你的个性?你做的事情,是否影响或改变了他人和环境?课外活动的参与和表现,会透露出学生的人格特质。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名校作出是否录取的考量——甚至在你学科成绩并不突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录取。

喜欢雨天的我
2012-11-24 12:04 PM
很棒的文章!!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JBTALKS.CC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 |Share

GMT+8, 2024-12-2 11:40 PM , Processed in 0.0949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Copyright © 2003-2012 JBTALKS.CC All Rights Reserved

Dedicated Server powered by iCore Technology Sdn. Bhd.

合作联盟网站:
JBTALKS 马来西亚中文论坛 | JBTALKS我的空间 | ICORE TECHNOLOGY SDN. BH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