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曾經到日本旅遊過的台灣人,走在東京街頭時,多少會發現日本的女高中生的裙子短得誇張,短到一不小心就可能走光。日本女學生的裙子之所以這麼短,是因為她們覺得這麼穿比較可愛,而且她們的人生中,可能也就只有這個機會可以這樣子穿可愛的制服了。
一般的日本人第一次穿制服是在幼稚園的時候。一般幼稚園的制服包括上學用的園服 (只有上半身而已)、帽子、書包、運動服、遊戲服 (遊戲或是畫畫時穿的衣服)。看過日本卡通蠟筆小新的人可以發現小新在上學時都會背著小書包、戴著帽子,而園服則是套在便服外面。這就是典型的日本幼稚園小朋友的服裝。至於一些名門幼稚園除了上述的服裝以外,還有可愛的制服外套、褲子 (男) 和裙子 (女),裝備非常齊全。
日本人上了小學之後,又回復到便服之身。雖然日本也有一些必須穿制服的小學,不過那些小學多半是一些進行菁英教育私立名門小學,一般的小學還是以便服為主。事實上,從日本漫畫也可以看到日本小學生的服裝形態。例如1960年代藤子不二雄的「小鬼Q太郎」等一系列兒童漫畫作品中,小學生一律穿著便服。而 1986年開始連載的「櫻桃小丸子」中的小學生們也都是穿著便服上學,只是這些小學生們在上學時會帶著一頂學校指定的帽子,而這種帽子往往可以在當地的雜貨店或是學生用品店中買到。而「櫻桃小丸子」這部漫畫正是作者在1970年代的小學生時代的生活寫照。而1994年開始連載的「名偵探柯南」中的小學生也都是穿著便服上學。這些都是典型的日本小學生的服裝寫照。這些小學生身上唯一的共通點就是書包,雖然小學生的書包男女顏色不同,但是設計上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日本人上了中學之後,又回到了穿制服上學的日子。在學校裡,大家都穿著一樣的服裝,並沒有什麼不對勁。不過當這些中學生放學後到補習班上課,便意開始識到同樣是制服,也有分可愛和不可愛的。公立中學的女孩子們非常羨慕補習班裡的私立中學的女孩們時,因為她們身上穿著可以展現自信的可愛制服,而自己身上卻穿著既土又難看的制服。因此,這些公立中學的少女們便對可愛制服產生了一種浪漫的憧憬:將來一定要進一間有可愛制服的高校。
這些少女們的憧憬,確實改變了許多日本高校的招生政策。
可愛的制服或許是一種魅力,但是有必要以制服來選學校嗎?制服能代表什麼呢?
或許有些人可能認為用制服來選學校是一種過度著重外表的虛榮心的作祟。然而在這種邏輯之下,用學校名氣或是考試成績來選校的思維也一樣可以解釋成求名、或是過度著重某些特定科目的特定考試的數字的虛榮心作祟。如果過度重視外觀的心態不可取的話,那過度重視名聲、過度重視特定科目的特定考試的成績恐怕也一樣不可取。不過換一個角度來想,在一個健全的學生生活中讓自己的成績更好一點,其實沒什麼不好。同樣的道理,在一個健全的學生生活中,能讓自己穿著喜歡的制服、讓自己過得更快樂,也無可厚非。
日本中學生的升學策略和台灣國中生的升學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詳情請參考日本的升學文化 (2)這篇文章)。在台灣,只要在國中基測中考了不錯的成績,總會有一個不錯的學校可唸。如果是住在台北的女孩子,可能會把北一女當作第一志願,理由不外乎是北一女有名氣、有升學實績。當然北一女的優點絕對不只這些,只是對於國中三年級的女孩子而言,可能沒有機會想那麼多。而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這種志願不填白不填,只要成績不錯,就算沒有上第一志願,後面還有一堆不錯的學校會收留自己,至於那些還不錯的學校到底有什麼優點呢?恐怕大部分的國中生不會想那麼多,因為大家的目的只是希望之後的三年能有個好學校可唸。
由於台灣和日本的升學制度不同,因此台灣人的升學觀念在日本是行不通的。以東京為例,各個高校都是採獨立招生,如果想要進入某個頂尖的高校,就要向那間高校報名,然後參加那間學校自己辦的入學考試,通過考試之後,才能進入那所學校。如果一個實力不錯的考生以不幸以微些差距落榜的話,其他學校不會自動接收這名學生,因為那個考試只適用於那間學校,只要這名考生沒有報考其他學校的話,就沒有學校可讀了。
挖宝处:日本的學生制服文化 - 梅と桜 ―日本台湾年軽人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