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其他方式取代放生
【台灣醒報記者呂明潔報導】「放生就是放死!」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台灣平均每天有2.1次放生活動,以魚、鳥類最普遍。執行長朱增宏批評,宗教團體以「贖罪」、「求功德」為理由,向業者購買動物再放生,卻忽視動物和生態環境的苦難,實際上是為了快速募款。學者郭金泉也指出,放生不僅增加動物死亡率,也破壞生態平衡。
朱增宏表示,許多業者為了提供宗教、團體放生,大肆捕捉動物販賣,以魚類、鳥類最普遍。他指出,許多鳥類被捕捉後,因過度驚嚇死傷慘重;而窄小的放生籠裡通常會囚養20多隻鳥類,長期驚嚇之下,放生後甚至無法站立、展翅,身心飽受痛苦煎熬。
不過,也有團體為了避免爭議,仿效部分地方政府「放流魚苗」。以釋海濤組織今年在新竹漁港放生為例,當天同一時間共放生50萬尾虱目魚苗。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郭金泉指出,大量放生時,魚體容易受傷、死亡,會引發局部河水、水庫的水質敗壞。
郭金泉也提到,將魚塭中人工繁殖、基因庫狹窄且同質性高的經濟魚種,大量放到野外,會擾亂野生族群的基因庫,造成環境適應力下降。他呼籲,宗教團體切勿因無知,「反而好心做壞事」。
國際人道協會專案經理人陳淑真建議,關於利生、護生的方式,宗教團體可改為推廣素食、照護流浪動物和救濟貧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