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溟~ 于 2012-12-6 09:31 PM 编辑
转帖~
Motherboard
主機板(Motherboard, Mainboard,簡稱Mobo & M/B)
又稱主板、系統板、邏輯板、母板、底板等,是構成複雜電子系統例如電子計算機的中心或者主電路板。
典型的主機板能提供一系列接合點,供處理器、顯示卡、聲效卡、硬碟、記憶體、對外裝置等裝置接合。它們通常直接插入有關插槽,或用線路連接。主機板上最重要的構成元件是晶元組。而晶元組通常由北橋和南橋組成,也有些以單晶片設計,增強其效能。這些晶元組為主機板提供一個通用平台供不同裝置連接,控制不同裝置的溝通。它亦包含對不同擴充插槽的支援,例如處理器、PCI、ISA、AGP,和PCI Express。晶元組亦為主機板提供額外功能,例如整合顯核,整合聲效卡(也稱內置顯核和內置聲卡)。一些高價主機板也整合紅外通訊技術、藍芽和802.11(Wi-Fi)等功能。
BIOS 啟動
電腦主機板是電腦的主要骨幹,上面有實體電路並且用電路將各元件做聯結,而可控制主機板上邏輯電路運作的是使用者、軟體程式以及輸入裝置;但是要從關機狀態啟動,則必須執行初始化的軟體指令。
大部分的主機板會有 BIOS 儲存在 EEPROM 晶片內,用於對主機板作啟動的初始化;在啟動的過程中包含記憶體、周邊裝置都會被測試以及做初始設定,這個過程稱為 加電自檢(POST),若是在 POST 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則主機會發出"嗶"聲或是出現錯誤訊息在螢幕上。
CPU插座
不同CPU系列使用不同插槽。後期CPU插槽,數字多數與針腳數量相同。前期CPU插槽則根據問世次序命名。
Intel處理器插槽
Socket 6 - 80486DX4
Socket 7 - Intel Pentium OverDrive 和 Pentium MMX、AMD K5、K6、K6-2、K6-3、K6-2+、K6-3+、Rise mP6、IDT/Centaur 的WinChip、WinChip2和一些IBM及Cyrix處理器
Socket 8 - Pentium Pro
Slot 1 - Pentium II、Pentium III和Celeron(233MHz—1.13GHz)
Slot 2 - Pentium II Xeon、Pentium III Xeon處理器(
Pentium II/III 核心)
Socket PAC418 - Itanium處理器
Socket PAC611 - Itanium 2處理器
Socket 370 - Celeron 和 Pentium III(800MHz—1.4GHz)
Socket 423 - Pentium 4 和 Celeron(建基於Willamette核心)
Socket 478 - Pentium 4 和 Celeron(建基於Northwood、Prescott,以及Willamette 核心)
Socket 479 - Pentium M 和 Celeron M(建基於 Banias 和 Dothan 核心)
Socket 480 - Pentium M(建基於 Yonah 核心)
Socket 603/604- Xeon 建基於 Northwood 和 Willamette Pentium 4 核心
LGA 775 - Pentium D和Pentium 4和Pentium XE和Celeron、Intel Core 2處理器(建基於Northwood和Prescott、Presler及Conroe核心)
LGA 771 - Xeon處理器
LGA 1156 - Core i3、Core i5、Core i7處理器
LGA 1366 - Core i7,Core i9處理器
LGA 1155 - Sandy Bridge Core i3,Sandy Bridge Core i5,Sandy Bridge Core i7處理器
LGA 2011 - Sandy Bridge E Core i9處理器,對應X79晶片組
AMD處理器插槽
Slot A - Athlon 處理器
Socket 462(即是 Socket A)- Athlon、Athlon XP、Sempron、和Duron處理器
Socket 754 - 低階Athlon 64 和 Sempron 處理器,只支援單通道DDR Ram
Socket 939 - Athlon 64 和 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 處理器,支援雙通道DDR Ram和雙核心技術。
Socket 940 - Opteron 和 早期 Athlon 64 FX 處理器
Socket AM2 - Athlon 64 及 Sempron處理器,支援雙通道DDR-II Ram(有940支針腳,但排列跟Socket 940不同)
Socket AM2+ - Athlon 64 Sempron處理器 及最新的 Phenom 處理器 ,支援雙通道DDR2(向下相容AM2介面,支援HT3.0等技術)
Socket AM3 - 支援HyperTransport 3.0,AM3 CPU內置的記憶體控制器能支援DDR3。採用AM3的CPU有Phenom II、Athlon II
Socket AM3+ - 支援Cool’n'Quiet、HyperTransport 3.1,
Hard Disk Drive
硬碟
硬碟(Hard Disk Drive,簡稱HDD)
是電腦上使用堅硬的旋轉碟片為基礎的非揮發性(non-volatile)儲存裝置。它在平整的磁性表面儲存和檢索數位資料。資訊透過離磁性表面很近的寫頭,由電磁流來改變極性方式被電磁流寫到磁碟上。資訊可以透過相反的方式回讀,例如磁場導致線圈中電力的改變或讀頭經過它的上方。早期的硬碟儲存媒介是可替換的,不過今日典型的硬碟是固定的儲存媒介,被封在硬碟裡 (除了一個過濾孔,用來平衡空氣壓力)。
優點
和常規硬碟相比,固態硬碟具有低功耗、無噪音、抗震動、低熱量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僅使得資料能更加安全地得到保存,而且也延長了靠電池供電的裝置的連續運轉時間。
缺點
目前固態硬碟普及的最大問題仍然是成本和寫入次數。無論是永久性記憶體還是非永久性記憶體,其每百萬位元組成本都遠遠高於常規硬碟。因此只有小容量的固態硬碟的價格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承受。而由於Flash RAM都有一定的寫入壽命、而且壽命屆滿後資料會讀不出來,因此成為大眾接受固態硬碟的另一個障礙;解決方案是固態硬碟採用SLC顆粒,其使用壽命較長,但價格也較高;未來必須等待成本進一步的降低、或SSD架構改良(增加快取記憶體及控制Flash RAM的IC更成熟),有效增加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
Graphics card
顯示卡
顯示卡(Video card、Graphics card、Video adapter)或顯卡
是個人電腦最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顯示卡的用途是將電腦系統所需要的顯示資訊進行轉換驅動顯示器,並向顯示器提供行掃描訊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機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機對話」的重要裝置之一。
工作原理及模式
顯示卡是插在主機板上的擴展槽裡的(現在一般是PCI-E插槽,此前還有AGP、PCI、ISA等插槽)。它主要負責把主機向顯示器發出的顯示信號轉化為一般電器信號,使得顯示器能明白個人電腦在讓它做什麼。顯示卡的主要晶片叫「顯示晶片」(Video chipset,也叫GPU或VPU,圖形處理器或視覺處理器),是顯示卡的主要處理單元。顯示卡上也有和電腦記憶體相似的儲存器,稱為「顯示記憶體」,簡稱顯存。
早期的顯示卡只是單純意義的顯示卡,只起到信號轉換的作用;目前我們一般使用的顯示卡都帶有3D畫面運算和圖形加速功能,所以也叫做「圖形加速卡」或「3D加速卡」。PC上最早的顯示卡是IBM在1981年推出的5150個人電腦上所搭載的MDA和CGA兩款2D加速卡。
顯示卡通常由匯流排介面、PCB板、顯示晶片、顯存、RAMDAC、VGA BIOS、VGA功能插針、VGA插座及其他外圍元件構成,現在的顯示卡大多還具有DVI顯示器介面或者HDMI介面及S-Video端子介面。
類型
獨立顯示卡
效能最高的一類繪圖處理器是透過PCI-Express、PCI或AGP等擴展槽介面與主機板連接的,而通常它們可以相對容易地被取代或升級(假設主機板能支援升級)。現在,仍然有少數顯示卡採用頻寬有限的PCI插槽作連接,但它們通常只會在主機板沒有提供PCI-Express和AGP插槽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在現今的定義裡,獨立繪圖處理器不一定需要,是可以被移除的,也不一定要直接與主機板連接。所謂的「專用」即是指獨立顯示卡(或稱專用顯示卡)內的RAM只會被該卡專用,而不是指顯示卡是否可從主機板上獨立移除。基於體積和重量的限制,供筆記本電腦使用的獨立繪圖處理器通常會透過非標準或獨特的介面作連接。然而,由於邏輯介面相同,這些埠仍會被視為PCI-Express或AGP,即使它們在物理上是不可與其他顯示卡互換的。
一些特別的技術,如NVIDIA的SLI和ATI的CrossFire允許多個繪圖處理器共同處理一個單一的影像輸出,可令電腦的圖像處理能力增加。
RAM
電腦記憶體(Computer memory)
是一種利用半導體技術做成的電子裝置,用來儲存資料。電子電路的資料是以二進位的方式儲存,記憶體的每一個儲存單元稱做記憶元。
分類
電腦記憶體可以根據儲存能力與電源的關係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揮發性記憶體
揮發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指的是當電源供應中斷後,記憶體所儲存的資料便會消失的記憶體。主要有以下的類型: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
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非揮發性記憶體
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是指即使電源供應中斷,記憶體所儲存的資料並不會消失,重新供電後,就能夠讀取內存資料的記憶體。主要有以下的類型:
ROM(Read-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
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規化式唯讀記憶體)
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可擦可規化式唯讀記憶體)
EEPROM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可電擦可規化式唯讀記憶體)
Flash memory(快閃記憶體)
DDR SDRAM
雙倍數據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DDR SDRAM)
為具有雙倍資料傳輸率之SDRAM,其資料傳輸速度為系統時脈之兩倍,由於速度增加,其傳輸效能優於傳統的SDRAM。
DDR SDRAM 能在系統時脈的上升延和下降延都可以進行數據傳輸。
JEDEC為DDR存儲器設立了速度規範,並分為了以下兩個部分:按內存晶片分類和按內存模塊分類。
DDR2 SDRAM
第二代雙倍資料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ouble-Data-Rate Two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一般稱為DDR2 SDRAM)
是一種電腦記憶體規格。它屬於SDRAM家族的記憶體產品,提供了相較於DDR SDRAM更高的執行效能與更低的電壓,是DDR SDRAM的後繼者,也是現時流行的記憶體產品。
JEDEC為DDR記憶體設立了速度規,並分為了以下兩個部分:按內部記憶體晶片分類和按內部記憶體模組分類。
DDR3 SDRAM
第三代雙倍資料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ouble-Data-Rate Thre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一般稱為DDR3 SDRAM)
是一種電腦記憶體規格。它屬於SDRAM家族的記憶體產品,提供了相較於DDR2 SDRAM更高的運行效能與更低的電壓,是DDR2 SDRAM(四倍資料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後繼者(增加至八倍),也是現時流行的記憶體產品。
雙通道
雙通道(Dual-channel)
是一種能夠讓電腦效能增加的技術,此種技術將多個記憶體由串聯方式改良為並聯方式,以得到更大的頻寬。最早使用此技術的記憶體是Rambus。
三通道技術
三通道技術(Triple-channel architecture)
是一種具有比上一代的雙通道技術更高數據傳輸速度的內存控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