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是覺得自己一個人不太懂攝影
當初也許自己是一名模特集結了一群人在臉書開了群組
無奈有心無力而不曉得群組是否要持續經營
對她緣由絕大部分是自身能力的懷疑和群組内反應冷淡
我就做了這麽一個回應:
我來說一說我的想法吧,盡管一兩年前我略略跟你提過,也跟大家一起來學習。
今天我們也許有一股沖勁,開了一個群組也集合了一群人。最初的期待或許是看見大家不斷有照片地分享及各種的交流。但攝影文化本身在大馬是一種流行文化,是一種仰賴社會集體效應而存在。幾年過去了以後,基於沒有技術面與器材面以外的探討大家進入了瓶頸。在無法跨越的時候就出現了集體退熱。不難發現,不少人開始放下了相機,拓展新的興趣來替代所謂的攝影流行文化。好比路跑或騎單車。這造就群組無法如前熱絡,大家也意興闌姍。這是目前各大群組的狀況。
交流和發放照片這些動作,要了解的背後,就是:意義的分享與延伸。人類需要靠意義來生活否則就只是生存。那麽你要不要懂得拍照?攝影只是一個載體,我們要具備的是有意義,還要延伸,才可以分享。別人因為看見意義所以停留進而閱聽再進行回饋,這就形成交流。這個動作不斷延續,那麽群組就會生氣勃勃。
因此具備不具備攝影條件,是次要,重點是我們如何建構意義。不然我們就只是行屍走肉,隨意按快門,錯把光影直等美學。中間紮實的橋梁不見了。
可能我們會問,什麽是意義,如何建構。這就回到我們人類生命的本質,生活。了解生命,感受生命,透徹生命。怎麽建構,拿攝影來說,我們就不要停止在器材與技術。也不要再看什麽潮流藝術,紮實去認識色彩學,人類學,社會學,森山大道,荒木經維,視覺傳播理論等等。把攝影的樂趣升華多一些,玩得盡興一些。
那,一定要攝影嗎?攝影只是載體,基於認識生命為出發點。如果有認真去感受,哪怕不了解攝影。也可以與攝影產生共鳴,因為大家是用意義交流,不是載體。
因此拋開攝影,意義的建構說得簡單就是學習,充實自己,為自己增值。讓自己身上具有故事。那麽才有分享的可能。
群組要進行稍微順利,最真實的也最實際,沒有捷徑,就是這樣。
========== 我是分割綫 ==========
這讓我想起了這裏,看起來我也是那麽表現馬馬虎虎草草了事
當然這不是一個領了薪水的任務,當初出於一股熱誠和承諾學習跟大家維持版塊的秩序
現在這個情況下也著實該好好思考這個版塊應該如何,當然也未必是改變
衹是思考人類難得有平臺應該善用,可以怎麽發揮裏面該具備什麽樣的内涵和態度
是不是該盡一些義務,爲了世界更美?